水利水電事業的主要開拓者(兩院院士 張光斗)發表時間:2018-03-27 14:48 張光斗(1912.5.1-2013.6.21),出生于江蘇省常熟市,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和工程教育家,中國水利水電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清華大學原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
1934年畢業上海交通大學,獲學士學位, 1934年秋,考取清華大學水利專業留美公費生后赴美留學,先后獲得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和哈佛大學碩士學位,1949年10月起在清華大學任教。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54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六、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顧問。 張光斗主要工作是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科研和工程教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系統的、創造性的貢獻。主持設計了密云水庫、漁子溪水電站等工程,為黃河和長江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和葛洲壩、丹江口、三門峽、小浪底、二灘、三峽、龍灘等多座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提供技術指導,編寫了《水工建筑物》等學術著作,參與主持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 人物經歷 張光斗張光斗先生,1912年5月1日生,江蘇常熟人。 1934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 1934年秋,考取清華大學水利專業留美公費生后赴美留學,先后獲得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和哈佛大學碩士學位。1937年抗戰爆發后,毅然放棄繼續深造的機會回國工作。 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在四川負責自行設計下清淵硐、桃花溪、仙女硐、鯨魚口等我國首批小型水電站。40年代中期,修建上清淵硐、古田溪等中型水電站。為三峽、錢塘江、柘溪、翁江、岷江等八處水電地址進行勘測工作,收集了大量資料。首次估計我國蘊藏水能資源為2億5千萬千瓦,為我國水電建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培養了人才。 1945年回國任資源委員會全國水電工程總處設計組主任工程師、總工程師。 1949年10月起在清華大學任教,歷任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副主任、主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名譽副主任。1954年加入九三學社,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20世紀50年代初,負責承擔黃河下游人民勝利渠的渠道工程,進行選址、引水渠和進水閘布置、進水閘結構設計等。建成后,安全、高效運行多年,使新鄉地區成為全國有名的高產灌區,而且為黃河下游開堤建閘引水開創了先例。在此期間,積極投身于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的前期論證和規劃設計工作。 1954年至1957年,作為中方主要專家和蘇聯專家一起開展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的規劃設計工作。 1957年至1961年,出任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技術主要負責人,為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順利建成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同年,任中國科學院水工研究室主任。 1958年,負責設計密云水庫,采用高砂礫壩薄壤土斜墻,深覆蓋層混凝土防滲墻和防滲帷幕,土壩壩下導流廊道等創新技術,是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混凝土防滲墻等后來為國內廣泛采用。水庫工程一年攔洪,二年建成。多年來,防治了潮白河下游洪水,成為北京市主要供水水源,受到黨中央、水電部、北京市的贊譽。 1960年任清華大學高壩及高速水流研究室主任。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1年發現并參加整治丹江口工程貫穿性裂縫的加固設計,在上游壩面設鋼筋混凝土墻,用創新技術,取得成功,安全運行多年。 1965年,負責設計漁子溪水電站,采用有底孔的高攔河閘,地基做混凝土防滲墻,既能汛期泄洪排卵礫石,又能非汛期形成調節水庫。進水閘位于凹岸,有上下兩進水口,汛期下口進水,經沉沙池入引水隧洞,非汛期上口進水,逕入引水隧洞,隧洞長7000米,直徑7米,大部分是不襯砌的,下游端為垂直調壓井,斜高壓隧洞,進入地面廠房,有許多技術創新。 1973年,參加葛洲壩工程設計,提出修改樞紐布置,加大二江泄洪閘,以減小大江截流水頭。加大左側電站,利于前期多發電;兩岸設船閘,利于靜水通航,動水沖沙。這一布置為順利截流、安全運行,創造了條件。提出為砂頁巖軟弱地基上修建深齒墻混凝土閘壩。為閘壩及護坦下采用抽排減壓設施、二江泄水閘新型結構、電站廠房留上游槽適應巖層地應力釋放變形、船閘結構等提出創新建設。葛洲壩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82年,為墨西哥幾座大壩工程提出咨詢意見,解決復雜技術問題,被墨西哥工程科學院選為外籍院士。 1988年,為隔河巖150米高混凝土拱壩修改設計。由于拱壩兩岸上部50米巖基軟弱,不能承受拱壩推力,把壩上部50米做成虛擬斜拱壩,支承在兩岸下部堅硬巖基上,壩下部為拱壩。這一創新設計,解決了復雜工程問題,自運行以來,情況安全良好。 參加荊江分洪閘、官廳水庫、大伙房水庫、三門峽工程、五強溪水電站、東風水電站、二灘水電站、三峽工程、小浪底工程、龍灘水電站等設計,對樞紐布置、結構設計等,提出創新意見,解決關鍵技術問題,保證工程安全可靠,得到有關單位贊譽。 1989年,與陳志凱高工合寫《我國水資源問題及其解決途徑》,上報黨中央和國務院,得到江澤民主席、李鵬總理、陳云同志批示采納。后來,黨中央把水利與能源、交通等并列,作為國家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和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光明日報把此項建議評為當年最有價值的科學技術建議。 到1994年,經十多年的努力,隨著國家工程技術的發展和需要,張光斗與王大珩等六人向黨中央國務院上書成立中國工程院,終于得到批準,正式成立了中國工程院。張光斗被聘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8年張光斗等人又向中國工程院建議,設立《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咨詢項目,得到工程院的同意和國務院的支持,成立了由錢正英任組長,張光斗任副組長的項目綜合組,組織43位兩院院士,300多位專家,歷經兩年的工作,提出了綜合報告和專題報告,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提出了總體戰略,得到國務院領導和水利部的重視。 1999年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成立三峽樞紐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錢正英任組長,張光斗任副組長,每年兩次到工地檢查工程質量,年近九十的老人在工地還爬腳手架、下基坑,對工程質量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深深打動了每位工程建設者,經過全體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三峽工程質量逐年不斷提高。
文章分類:
行業關注
|